他身居深山,心却向往着广阔的世界,把自己拿手的养蜂事业拓展到外县、外省,以优异的养蜂技术发展地方经济,造福百姓。
他是大坑乡人大代表,心里装的却是一方的百姓,以自己苦心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吸纳全乡128户贫困户入社,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增收忙碌奔波。
他就是遂川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大坑乡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大坑乡大洲村党支部原书记,大坑乡大洲代表工作站站长何扬华。
一、立足实情发展经济,引导贫困群众一起走上致富快车道
有9个村民小组132户548人的大洲村位于遂川县大坑乡西北边隅,距大坑圩镇约20公里。曾经地处偏僻,地域广阔,居住分散,灾害频发。居住在深山区的群众生活很贫困,现如今,家家建新房、户户通水电、人人奔致富,这主要还要归功于大洲村支部书记、代表工作站站长的何扬华同志。何扬华利用当地原始野桂花蜜源林业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蜂蜜产业。并且结合村情和群众意愿,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公路建设和负责组织移民搬迁工作,为该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2000年,根据扶贫部门的安排,省蜜蜂养殖研究所来到大洲村开展挂点村扶贫工作。然而,长期以来习惯了春种秋收的农民,一方面由于收入项目少、经济条件差,担不起风险,他们打心里对这样的好事持怀疑态度而不愿参与。为了打消群众不敢养、怕赔钱的疑虑,村支部书记何扬华带头试养,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养殖成功后,他坚持请教老师、查阅资料,全面掌握养殖技术;并手把手传授群众蜜蜂护理、防病等技术,在他的热情引领下,大洲村掀起了一股“养蜂热”。如今,全村几乎人人懂技术,家家养蜜蜂,蜂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大洲村的“甜蜜事业”规模也迅速扩大,全村养蜂4000余箱,其中有200多箱平时以福建养殖为主,年产蜂蜜100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为了降低市场风险,他组建了蜂蜜产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华云仙”野桂花蜂蜜标志,以“合作社加农户”形式,走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他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金桔、生姜等种植业及山鸡等特种养殖。在他的带动下,肖福玲、邓新生等一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正是培养了这样一批好致富带头人,大洲的种养业由“零星化”实现了“规模化”转型。今年以来,他的蜂蜜专业合作社更是吸纳了全乡贫困户128户,为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结合村情完善基础设施,带领群众过上丰衣足食好日子
以前的大洲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交通靠步行,运输靠肩挑,通信不便,信息不灵。近几年来,特别是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何扬华不怕麻烦,不分白天与黑夜搜集、整理材料报送乡党委、乡政府审阅,乡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向上级争资争项,争取到了扶贫开发资金50多万元,并带领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组长向社会筹资40多万元,最终修通了圆洲至大洲长7.5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受益的“行路难”问题。同时他结合实际,先后将散居在偏远地区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园大公路两旁,建设新农村,抓好大洲、小板口两个群众集居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了“五通”、“四化”,实现了“水泥路面硬化到户、卫生厕所改建到户、安全水电接通到户、卫生环境整治到户”的目标,如今是山外安家、村中有地、山上有林。从白水洞移居出来的王爱平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道路不通,电灯不亮,没有电话,看病上学都成了大问题,还有生姜、金橘等农副产品要挑到20多公里的圩镇上变卖,时间要一天,现在通车就方便多了。
三、用好代表工作站平台,通过代表履职助推村级事业发展
他组织大洲代表工作站人大代表定期举行课堂式会议,运用以案说法、诗词谈法、课堂讲法、文艺普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用身边人、日常事来宣传法律,开展普法教育。同时面向全村群众编印了《大洲村安全防范知识手册》,全面介绍了防灾、防火、防盗、防骗、反邪教等方面的知识,帮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代表活动形式上,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带着代表讲解政策,推行农业技术、实用技术。鼓励群众有事没事来农家书屋转转,渐渐来书屋的人多了,他们农闲时间不再沉迷于扑克、麻将,而是到村阅览室学习充电。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既收集到了不少民声民意,也向群众宣传和解释了相关政策,工作更顺、民风更淳、民心更齐了,以工作站代表建议的方式提出大坑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和大坑中学环山路建设工作落地有声,现大坑中学环山路已动工启动建设,大坑中心小学搬迁已争取上级教育部门重视,并通过立项审批,已开始启动征地工作。作为代表,他为大坑群众呼声,为大坑群众争取了民生利益,为此,工作站工作得到了大洲群众的高度评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代表工作站站长何扬华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不断增强,在他的带领下,“支部号召干、代表作示范、群众跟着干”在大洲村蔚然成风,“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成为干群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