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㙦镇脑上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里,一串串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映照着村民杨生根喜悦的脸庞。“土地流转后,咱就在这‘聚宝棚’里忙活,一天能有百来块进账。”他熟练地采摘着,话语朴实却充满信赖,“种出来的好东西,万一卖不动也不怕,找曾书记!他总有办法,让咱的心不悬着。只要东西地道,销路不愁!”
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曾书记”,正是麦㙦村党支部书记曾仕林。这位扎根泥土的领头雁,不仅在2021年当选麦㙦镇第十九届、新干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更在2023年被新干县人大授予助推乡村振兴“农民贴心人”的称号。数年间,他躬身力行,带领乡亲们深耕蔬菜种植与物流产业,铺就了一条鲜活的致富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田埂上的领路人”,并荣膺县委“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等多项桂冠。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自从当选人大代表,曾仕林的步履愈发匆忙。村舍院落、田间地头,处处是他倾听民声、纾解民困的身影。在确保全村47户106人稳稳脱贫的基石上,他持续耕耘,巩固提升,播撒希望的种子,设立16个村级公益性岗位;点燃内生的火焰,助力8户脱贫户发展产业,激发奋斗的原动力。
面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硬仗,他以中曾、脑上、勾城、水路坑四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15个村小组旧貌换新颜,彻底告别“脏乱差”,迎来“洁净美”。他更是善谋善为,在全镇率先建成水路坑村污水处理工程,并成功争取帮扶资金109万元,倾力打造3900亩高标准农田。渠网交织,阡陌纵横,基础设施的蝶变,深刻改写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图景。
沃野兴产业,共富谱新篇:做振兴乡村的“领路人”
如何让土地生金?曾仕林带领村“两委”班子,深挖本土资源禀赋,擘画清晰蓝图:在守护传统根基的同时,全力壮大蔬菜大棚这棵“摇钱树”。创新推行“村委会+基地+致富带头人+脱贫户”的联动模式,织就一张紧密的共富网,让村集体经济的脉搏更强劲,脱贫人口的钱袋子更殷实。
2023年,他引来“金凤凰”——新干县淦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斥资几百万余元,在这片热土上建起200亩现代化蔬菜基地。7万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棚如银波闪耀,其中3座智能温室、11座连栋大棚,配套先进的水肥一体系统,道路、给排水设施完善。辣椒、黄瓜、菜心、圣女果在此孕育生机,预计亩效益可达1.5万元。这不仅为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更如磁石般吸引周边百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一个集蔬菜供应、农趣采摘、科普教育、田园游览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正蓬勃崛起。
时值辣椒采收旺季,大棚内一派热火朝天。采摘、分拣、搬运、打包、装车,村民们的动作行云流水。“今年天公作美,行情更是红火,收购商的车都排着队呢!”曾仕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季棚椒亩产约800公斤,市价高达9元/公斤,这一茬收入就超20万元,带动用工138人。待到12月采摘高峰,预计辣椒收入将突破70万大关。”
曾仕林力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昔日的零散梯田“化零为整”,蜕变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沃土良田。“现在包的地成片了,水到渠成,设施齐全,早稻堆满仓,晚稻绿油油长势喜人!”种植大户曾卫平由衷赞叹。农田的华丽转身,有效遏制了抛荒弃耕的叹息,召唤着游子归乡。完善的灌溉体系给了曾卫平信心,今年初,他毅然增包50亩良田,续写稻香新篇。
枝叶总关情,解困暖人心:做排忧解难的“知心人”
村民陈永亮一家曾笼罩在愁云之中:妻子肺癌晚期需人寸步不离照料,49岁的他被迫辞工返乡;两个儿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大专,医疗费、学费像两座大山压得他直不起腰。危难时刻,曾仕林不仅送来温暖鼓励,更俯身解决燃眉之急。
几番奔走协调,他在镇上的帮扶车间为陈永亮觅得一份离家仅200米的工作,让养家与尽孝得以两全;同时,他积极为其申请落实低保等政策补助。“现在镇里上班,抬脚就到,还有低保托底,日子总算有了盼头。”陈永亮的话语中,满是感激与安心。
“身为村支书,更肩负县、镇人大代表的双重责任,做好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使命。”曾仕林目光坚定。未来,他将继续把根深扎在这片沃土,在阡陌间倾听最真实的心声,将为民解忧的答卷书写在群众的心坎上;在带领乡亲们深耕大棚蔬菜、优质水稻等富民产业的同时,曾仕林更将孜孜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为麦㙦村的全面振兴,倾注满腔赤诚,续写更加壮美的田园诗篇。
编辑:方 雄
初审:闫 飞
复审:王冰清
终审:吴玉梅